• 你只是注意力不集中?

    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做一件事似乎越来越难

    很多成年人都有难以集中注意力的苦恼

    只能阅读碎 片化信息,对视频和文章都是太长不看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的关注,不少年轻人发现自己似乎有成人 ADHD

    各大社交平台上

    “原来我有ADHD,如释重负”等话题掀 起讨论热潮

    很多认为自己患有ADHD的网友表示 :

    为自己的拖延、 懒惰找到正当理由了干活5分钟,刷手机1小时

    原来不是我的错,而是生病了……

    这部短片生动展现了ADHD患者的日常困境:大脑像失控的多任务处理器,无法自主过滤干扰,导致工作生活频频"断片"。

    他们并非不努力,而是神经发育差异让专注变成一场艰难战斗。

    "既然骨折会被同情,为何大脑的'故障'就要被指责?"呼吁社会理解这不是性格缺陷,而是需要科学对待的生理差异。对ADHD人群,包容比批评更重要,理解才是最好的支持。

  • 公众认知与态度

  • 人均确诊ADHD,年轻人的新晋时尚单品

    “确诊ADHD后,感觉整个人生都得到了解释”“活了这么多年以为自己是脑子笨,原来是ADHD”“十分努力却一事无成的我,原来是病了”……

    在社交媒体上,自我确诊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仿佛成了继MBTI之后,当代年轻人往自己身上猛贴标签的又一场狂欢。

    事实上,ADHD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只是随着医疗和诊断技术的进步,大众对ADHD的认知更加深入了,不少患者能借此确诊折磨自己许久的病因。

    broken image

    据了解,公众对ADHD存在的显著认知偏差:最常被提及的是"注意力缺陷"(312次)"精神焦虑"(220次),表明大众主要将ADHD视为注意力问题。

    然而,更深层的执行功能障碍(如"拖延"、"冲动")和情绪困扰("抑郁")关注度较低。

    但ADHD的核心特征"执行功能紊乱"未被单独列出,而表象化的"三分钟热度"、"白日梦"等标签化描述仍在传播。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对ADHD患者的误解,将神经发育问题简单归因为意志力不足

    broken image

    截止2025年4月15日,在小红书爬取的关于成人ADHD发帖的所有评论,得出4458条相关评论。

    成人ADHD相关网络讨论呈现明显的情绪极化现象,消极情绪占比高达70.23%,反映出患者群体普遍面临的心理压力和负面体验;积极情绪仅占27.84%,多来自治疗成功或互助支持的案例;中性情绪不足2%,由此可得公众对ADHD的理性认知严重不足。

    4458条评论总量印证了该话题的关注热度,但消极情绪主导的舆论环境可能加剧病耻感

    broken image

    所以什么是ADHD?

  • 百度百科是怎样定义ADHD的:“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俗称多动症,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但百度百科没有告诉你的是:ADHD并不是简单的多动症,也不是专属于儿童的疾病。他们在学业、工作、人际关系中左支右绌,被批评、被议论、被孤立,被贴上懒惰、态度差、自视甚高的标签。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患了成人ADHD。

    broken image

    数据显示,成人ADHD全球平均确诊率为3.2%-5.2%之间

    并且发达国家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

    东西方显著差异:

    西方国家平均确诊率 4.3%(其中美国5.2%最高)

    东亚国家平均确诊率 2.8%(其中日本1.8%最低)

    增速对比:

    发展中国家年增长率 8-12%(中国2023年增速达15%

    发达国家年增长率稳定在3-5%

    broken image

    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目前有 18 条症状可以用于帮助诊断 ADHD。

    包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健忘”“经常坐立不安”“经常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等 。

    值得注意的是,左图中诊断标准中的表述其实都比较模糊。怎样的频率算“经常”?

    这些症状是否已经到了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

    所以即便你出现了图中的多个症状

    最终依然需要专业的医生评估后才能下结论

    broken image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发现,ADHD 群体会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压力、更多的压力源,

    这些反过来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症状表现 。

    根据图中不难发现,不少成人 ADHD 患者还会同时遭受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疾病困扰,

    甚至可能增加自杀意念自杀行为

  • 患者自诉

  •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就像被过度泛化和娱乐化的“抑郁症”“强迫症”“PTSD”一样,在很多时候,这些疾病的名称已经脱离医学范畴,成为一种新的身份认同,甚至变成一种新的社交货币。这些看起来很幽默的梗图,让一些怀疑直接患有ADHD的人更加迷茫......

  • broken image

    小红书上对ADHD患者生活状况描述的天花乱坠,但实际上的患者并不希望“成人ADHD"成为一个可以随意粘上的标签

    面对ADHD的玩梗热潮,有位网友说出了他的困扰:“真的很认同……他们开玩笑的语气轻松说出来自己确诊ADHD ,但ADHD对我来说就是二十多年的痛苦焦虑挣扎,无数次在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时候狂扇自己耳光情绪失控,是我二十多年来不断被打击自信不断被消磨的痛苦,谁不愿意轻松快乐度过一生,谁不愿意做自信健康精力充沛的人类,对我这种高敏感的人来说看到她们戏谑我曾经历的痛苦真的很难受不舒服。”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ADHD 绝没有到能够人均确诊的地步但其发病率也不算低。

    broken image

    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ADHD 绝没有到能够人均确诊的地步但其发病率也不算低。

    一项全球性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显示成人 ADHD 现患率约为 6.76%

    比起老年人,年轻人更容易诊断出 ADHD

    在成年人中,18-24 岁的 ADHD 患病率最高达到 8.99%

    ADHD的成因

    国外webMD等网站医学研究报告显示:ADHD主要由遗传神经生物学因素驱动,环境因素起调节作用,是多因素交互导致的神经发育障碍。

    broken image
  • broken image

    据2010年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数据库:

    在成人ADHD群体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的“大雄型”患者约占三成(31%);

    坐立不安行为冲动的“胖虎型”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轻或者消失,患者占比仅7%;

    占比最大的是二者混合型,为62%。

    broken image

    右图清晰揭示了:

    成人ADHD患者显著更高的精神共病风险:情绪障碍患病率达38.3%,其中抑郁症和躁郁症尤为突出;社交恐惧症风险是常人的3.8倍

    冲动控制问题同样显著,物质滥用障碍和间歇性爆发障碍高发,药物依赖风险甚至达普通人群7倍

    这些数据表明ADHD绝非单纯的注意力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全面精神健康干预的复杂病症,临床治疗时必须重视共病筛查,特别是情绪障碍与成瘾行为的协同管理。

  • 小红书发帖招募的线上采访成人已确诊ADHD患者视频

    从视频中我们得知:因着ADHD相伴而生的影响特性,虽让许多成人ADHD患者有了异于常人的优势和特性——信息处理能力、创造力等。成人ADHD患者群体现状却他们大多数面临以下困境:注意力与执行功能、情绪困扰、职场适应困难、人际敏感。

  • ADHD治疗指南

  • 放下焦虑,理性面对

    如果你在互联网上”赛博确诊“了不用惊慌和有病耻感,我们总结了一套完整的诊疗流程可帮助疑似ADHD患者确认是否患有ADHD,通过科学严谨的诊疗手段可以对病症进行确定和干预。

    broken image

    药物治疗

    2019年,我们首次报道了国内可以确诊成人ADHD的医院:北医六院和深圳康宁。

    现在,我们记录的国内可确诊成人ADHD的医院已增加至26个省市地区73家医院。

    broken image
  • 非药物治疗

    药物是起效最快、相对容易的干预方式,除此之外,ADHD人士还可以考虑采取行为训练疗法,从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做起。除了重复行为训练,以正反馈培养出良好的习惯,还可以通过身体锻炼(提高多巴胺、血清素水平)、改善营养(摄入omega3鱼油等有助于改善注意力的食物)。不过非药物干预方式效果大多很局限。

    根据数据显示:工具类干预使用率最高(外部辅助工具61%,干扰控制55%),但行为疗法和正念训练等专业干预普及不足。生活方式调整中,规律运动比饮食控制更受青睐。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工具使用率快速攀升,而系统性支持严重缺失

    broken image
  • 未来展望

  • 各国ADHD社会支持体系

    一些西方国家对ADHD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做的非常完善,英德两国都有官方网站,为国民提供ADHD相关的翔实可靠的科普及资源服务。

    如英国公立医疗系统(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从概述、症状、病因、诊断、治疗、生活6个方面为国民提供信息,从就医治疗到日常生活需注意的问题都一一列清。

    broken image

    在德国,联邦卫生部作为发布者,将相关信息发布在国家健康门户网站(点击查看)上,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定义、症状、病因和风险因素、流行病学数据、未来发展、诊断、治疗、日常生活等内容。

    broken image

    日本作为一个注重社会福利和公共卫生的国家,已经构建了一个较为综合的社会支持体系来应对ADHD对于个体、家庭、社会带来的挑战。

    医疗支持方面:日本民众可以较为便捷地获得医疗信息,怀疑患有ADHD的个体可以通过相关网站查询评估和诊断的医院

    政府与社区支持方面:日本政府为ADHD患者提供了包括残疾援助、残疾人基本养恤金、残疾福利津贴和特别儿童津贴在内的多种福利支持;每个都道府县至少有一个提供咨询和信息的设施——发育障碍者支援中心(如图);设立儿童发展支援中心与儿童家庭支援中心为残疾儿童提供个体治疗、团体治疗、基本运动指导、生活技能学习等支持,也为儿童所在的家庭提供咨询支持、心理治疗服务等。

    broken image

    国家机构支持: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是日本国立精神・神经医疗研究中心下属的精神保健研究所里的发展障碍研究部门。在ADHD社会支持网络中,该机构提供一些科研支持和培训支持。

    broken image

    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通过对发达国家进行调研和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ADHDer在东亚社会中的现状和挑战,还能为中国ADHD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社会认知层面:主流媒体对ADHD进行有目的性的正确引导,消除公众偏见;民间组织给予支持,让ADHD患者心有归处。

    政策支持:将非兴奋剂药物(如阿托莫西汀)、数字疗法(如EndeavorRx)纳入医保,减轻患者诊疗压力。

    医疗体系优化:对医护工作者进行培训初筛能力,设立成人ADHD专科门诊,减少诊断延迟。

    教育系统支持:允许ADHD学生使用辅助工具,将ADHD纳入教师培训内容。

    职场包容:开发ADHD优势岗位(如创意设计、危机管理),为ADHD患者提供生活支持保障。

  • 每个人都有天赋。这些天赋就像未拆开的礼物,要靠父母、老师、教练、医生、长辈、亲戚,甚至整个社区及国家的帮助才能一一打开

    只有这样,成人ADHDer才知道他们拥有什么礼物,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发挥自己的优势

    改善所处的环境,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

    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大脑

    也没有完美的大脑

    愿每个大脑都能找到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

    ——《分心不是我的错》

    数据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WHO) - 全球精神健康报告(2023)

    美国疾控中心(CDC) - 国家健康访谈调查(NHIS 2024)

    《柳叶刀》精神病学子刊 -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23)

    中国国家卫健委 -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2023)

    欧洲精神医学协会(EPA) - 成员国ADHD白皮书(2024)

    日本厚生劳动省 - 精神疾患医疗状况调查(2023年度)

    《中国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3 版)》

    青衫Neuro